近日,“新韵非遗”非遗调研团队深入北京丰台和门头沟地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展开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挖掘京西太平鼓的文化内涵,探寻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在本次调研中,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将采集的动作轨迹、鼓点频谱、传承人影像等进行结构化处理,生成了京西太平鼓的动态三维图谱,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团队分别与两位国家级京西太平鼓传承人——高洪伟老师与吕翠琴老师展开交流。高老师介绍,京西太平鼓扎根于当地民俗文化土壤,早在明末清初就在京西地区盛行,尤其在门头沟一带,几乎村村都有会打太平鼓的人。过去,每到腊月农闲,村民们就会拿出太平鼓,修缮整理后,以打鼓的方式迎接春节,这成为当地过年的独特民俗。这种与民俗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京西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
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新质生产力为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带来新契机。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已经开展了数字化技术在太平鼓传承中的应用项目,通过动作分解、捕捉等技术,将太平鼓的表演动作留存到数据库,为后人研究和学习提供珍贵资料。
京西太平鼓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带来重大改变。高老师表示,入选非遗名录后,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国家级传承人获得了逐年增长的补贴,从最初的每年8000元涨到如今的4万元,这些补贴不仅支持传承人个人的生活,也用于太平鼓的推广工作,为太平鼓的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
对于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年轻一代的参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高老师提到,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即便对太平鼓感兴趣,也大多只是当作兴趣爱好浅尝辄止,深入学习的较少。吕老师则表示,虽然招募年轻学员有一定成效,孩子们和家长对太平鼓活动热情较高,但年轻人因工作繁忙难以长期参与。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调研团队建议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推广并提出制作京西太平鼓周边产品这一创新性举措,旨在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新韵非遗”调研团队此次深入京西,全面了解了京西太平鼓的传承现状。他们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让更多人关注京西太平鼓这一非遗项目,同时也期待新质生产力能为非遗传承带来更多可能,助力京西太平鼓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