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1000-75
京华网
京华网  >   国内  >  正文

盖世汽车:座舱声学系统全新应用与技术展望

评论

随着用户对音质要求的提升,智能电动车开始挖掘车载声学的亮点。从硬件和软件技术等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加立体、丰富的声音细节,以及沉浸式音频体验,车内音响体验逐渐成为各家品牌重新定义的主打亮点之一。

2024年5月21日,在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上,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显斌谈到,车载声学系统通过多模信息的收集与结合,辨识当前使用场景,并联动其他的多模座舱系统,共同塑造适应当前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智能座舱个性化、智能化发展也将推动车载声学技术的大规模普及,预计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车载声学核心系统硬件产品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239亿元。

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浪潮中,座舱体验作为车辆的重要卖点,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游戏娱乐还是音乐享受,声学技术始终与声音品质紧密相连,而座舱内的技术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手势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3D虚幻引擎的革新,为座舱内的交互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自动驾驶的交互领域,通过SR显示技术,实现了全场景的应用,让驾驶者与车辆的交流更加自然与便捷。同时,AI技术的上车应用也在逐步改变着液晶仪表的面貌,一些企业选择AR-HUD+小液晶仪表的方案,而另一些企业则直接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彻底摒弃了传统液晶仪表。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座舱内的新部件也很多。自去年7月起,电子后视镜的应用逐渐增多,其替代了传统后视镜,成为座舱内OMS和电尾门功能应用的重要组件。此外,零重力座椅在中大型SUV和MPV中的应用也愈发普遍,为乘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

在声学领域,扬声器数量、功率以及基于大模型的算法优化,都是当前座舱内声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声音的品质,更为乘客带来了沉浸式的听觉享受。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同时,在座舱设计中,人的五感体验被赋予了极高的优先级。视觉方面,高分辨率的4K、8K大屏幕,结合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等先进技术,为乘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便捷的全场景应用。舒适感则体现在座椅的乘坐和支撑上,以及声学与座椅上融合带来的场景化体验。嗅觉方面,空调新风系统结合香氛理念,为乘客带来了家一般的温馨感受。听觉上,降噪技术和立体感、沉浸式的空间音效,让乘客在听歌或看电影时能够享受私人空间而不打扰他人。触觉体验则与座舱内材质的选择密切相关,如沃尔沃、极星等企业注重环保材料的应用,为乘客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触感体验。

车载声学市场规模与应用进展

在声学领域,当前车载声学系统主要由几个核心部件构成:主机、麦克风以及音响系统。音响系统进一步细分为功放、AVAS和扬声器系统。除了硬件外,调音技术和声学处理在声学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包括AI大模型在音乐处理、平衡音或场景音改变等方面的应用。功放的主要目标是优化低频扬声器的效果,而AVAS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强制性要求,其装车率相对较高。

扬声器系统包含低频、中频、全频和低音炮等多个组件。过去,人们普遍偏好高端品牌音响,但随着中国新势力及自主品牌的崛起,以上声电子等为代表的音响企业也开始成为主机厂集成开发的部件。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座舱配置数据统计,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在扬声器数量上呈现出不同趋势。去年数据显示,乘用车整体市场扬声器数量主要集中在6-10颗,而新能源乘用车在10颗以上的渗透率接近30%,20颗以上的渗透率也达到5%,显示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在中高端豪华品牌中更为普遍。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价格方面,扬声器数量与车价呈正相关关系。过去,11颗或20颗以上扬声器的车型主要集中在百万或50万以上价位,但如今40万以上价位的乘用车已配备较高配置的扬声器系统,新能源乘用车更是在20万左右价位即可拥有15颗左右的扬声器,这反映了价格战和车企在配置与价格策略上的调整。

品牌方面,新势力品牌在扬声器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16颗以上的扬声器数量占比达到60%。传统合资和自主品牌则主要集中在10-15颗扬声器区间。以理想、蔚来为代表的中高端豪华品牌,在20颗以上扬声器数量上占比较高,显示出市场趋势的明显变化。

总体而言,随着消费者对声学体验要求的提升,扬声器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数字化扬声器产品开始进入主流市场,高保真、高品质及仿真技术的应用对扬声器开发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失真度、声学开发度等问题,需要业内专家和汽车人才共同努力解决。

从竞争格局来看,虽然外资品牌音响仍占较大份额,但国内供应商如上声电子、吉林航盛等也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上声电子在全球市场占据约15%的份额,显示出国内供应商的强劲发展势头。

在国内企业中,一个显著的优势体现在产品的性价比与服务能力上。当前,扬声器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如瑞声科技推出的微型及超薄扬声器,不仅提升了与座舱的集成度,也为乘客带来了更佳的空间体验。

围绕座舱空间内的环绕音效,现今的技术正朝向立体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如头枕音响的商业化应用增多,以及与座椅集成的震动感等,均显示出个性化环绕音效产品的增长趋势。同时,为了满足车内外的需求,音响系统也拓展至露营等户外场景,实现了从车内到车外的全新体验布局。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功放作为另一大关键部件,数据显示,在中高端产品中,新势力的功放已有部分车型超过2000W水平,这对声音的调整与场景化影响具有显著作用。过去,高功率功放多应用于豪华车型,如奔驰、沃尔沃等,但如今这一技术已逐渐普及至20-30万甚至更低价位的车型中,如哪吒S、智己L7等,这反映了新势力品牌在功放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应用。

功放技术亦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传统上,功放多集成于主机之上,但为满足多扬声器、高功率、散热及个性化需求,现今的功放布局更加围绕扬声器位置展开,以实现更优的音响效果与声场控制。数字功放凭借其内置DSP处理器,在声音品质、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体积小巧,为声音品质、音区布局及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AVAS作为强制性法规要求,已在多国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主要解决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提示声音,并允许车企在法规范围内模拟多种声音效果,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随着AVAS的标配化,其市场呈现稳定发展态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元。AVAS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集成化与用户体验。通过集成控制模块至功放内,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集成度;同时,声音的定制化处理,如顺序声音合成与颗粒合成技术,正成为车企与一级供应商的主要研发方向,以满足个性化和法规要求。

总体来看,车企在扬声器布局与整车内部配置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部分车企选择品牌音响以提升产品卖点,而另一部分则更重视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算法自研与开发。如阿维塔与英国之宝、腾势与帝瓦雷等案例均体现了不同车企在音响系统方面的独特选择。新势力车企则在音响算法集成、自研及降噪技术方面表现突出,并倾向于与国内音响品牌合作开发,以软件技术迭代提升用户体验。这些不同的发展策略共同推动了市场上声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在车载零部件领域,声学作为核心组成部分,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与创新。其中,瑞声科技等声学提供商在硬件集成开发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算法的优化,特别是针对分区全场景的体验,以及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全新体验。此外,生产控制也成为了行业内的关注焦点。

总体来看,车载声学的发展主要围绕算法迭代、音质升级、声场环绕和硬件提升等方面展开,同时也在寻求低成本方案以满足市场需求。预计至2030年,车载声学核心的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40亿,这主要得益于单车扬声器数量的增加和功放系统规模的扩大。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车载声学产业发展趋势

在车载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中,软硬件的分离是一大特点。在供应链端,传统欧美系和日韩系车企与业界一级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依然盛行,但国内新势力车企则更加注重算法与硬件的集成开发,以实现更好的调音和声学品质。

此外,车载声学与其他座舱系统的联动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空调与座椅的联动、音乐与座椅的律动等创新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同时,场景引擎的应用、多音区识别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为车载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车载声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AI大模型在降噪和环绕音效方面的应用,为音乐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AI技术还能够实现声音的剥离、分区和舞台感等效果,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个性化的体验。这些应用都基于海量的大数据和多种声学模型的融合,通过场景化的应用和训练,不断提升车载声学的性能和体验。

最后,关于我们的研究院团队,主要提供预测数据、配置数据服务。自去年开始搭建的配置数据库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欢迎各位供应商共同参与和共创。同时,我们也提供对外产业报告和刊物,以及针对企业的咨询服务。此外,我们的配置数据聚焦于智能驾驶和座舱领域,座舱部分包含了近70个字段的详细数据,涉及音响、HUD、屏幕以及部分软件等方面,实现了供应链的完全透明化。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在5月24日,我们将举办一场闭门沙龙活动,针对近期大家关注的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欢迎大家前来交流!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ad11
bottom1 bottom3 2015123002 cert2017 dbtp01 ft02

注:凡注明来源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京华网致力于资讯传播,希望建立合作关系。若有任何不当请我们,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http://www.jhar.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版权为京华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