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比亚迪这一套连招,谁看了不迷糊?
新能源车型,朋友们,新能源的秦PLUS,八年以前还卖小20万呢,现在杀进了7字开头,网友调侃“798一统天下”。还有SUV领域的宋PLUS和元PLUS,以及宋Pro等车型,直接下探到10万出头。
这阵仗,别说合资车害怕,消费者也都傻了!原本在十万出头悠闲自在地XR-V以及锋兰达等车型都哭晕在厕所,一句废话都没有,上来就放大招,一点活路都不给啊!
有人说比亚迪早早的把大招放了,后续被合资燃油车围剿的时候,就会很被动,没什么跟进的空间。其实大可不必替比亚迪操心,比亚迪还有降价的空间,这对比亚迪来说,只是开胃小菜,远不到大杀招级别,至于比亚迪后期还降不降价,就看谁有资格能和它进决赛圈,能逼它一把了。
比亚迪后续如果有降价,大概率是应战燃油车的回击。当朗逸轩逸降到6万多的时候,就是比亚迪的下一轮降价时刻。
举个例子,比亚迪全面降价后,目前朗逸和轩逸并没有官方回应,采取降价措施,更多的则是终端保持和老款相似的降幅,以轩逸为例,10.86万售价的经典CVT舒适版车型,优惠在3.5万上下,入门版产品裸车价格维持在7万出头,和以往轩逸的降幅相比,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谈不上拼尽全力,至少大家都知道,轩逸的底线是可以下探到6万多的,而目前来看,它还没有发力。
朗逸也是差不多的力度,入门版车型保持在7万上下的裸车价格。都没有率先进入到6字开头,显然它们觉得现阶段和比亚迪秦PLUS在配置和空间以及用车成本和产品力层面的差异,靠口碑和不到万元的价格差距就能弥补。也不乏通过现阶段的降幅来试水,看看市场反馈,后期再跟进调整。
如果朗逸和轩逸的销量下滑明显,被比亚迪秦PLUS蚕食严重,那么后续它们肯定会有动作,杀进6万多的价位区间,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前也出现过。我们更期待的是,能不能和比亚迪的厮杀中进入到5字开头,毕竟现阶段已经有国产燃油车,比如荣威i5和吉利帝豪等产品,进入了5字开头的价位区间,如果后续朗逸和轩逸能跟进,杀到6万上下,对比亚迪有了进一步实质性的威胁,比亚迪必然会有动作。
其实说到这,很多人都有质疑,一年卖出三十多万辆,为什么比亚迪要放弃能给品牌带来巨大收益的秦PLUS,在巅峰时刻选择降价?
第一个原因是,比亚迪看到了后续秦PLUS发展面临的瓶颈,选择了率先发难。以2023年销量为例,秦PLUS年底都杀进8万多的价位区间了,在销量上和朗逸轩逸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排名略逊一筹。在A级车领域,合资燃油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就是消费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体现,而这显然不是比亚迪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比亚迪再用降价逼潜在受众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如果要利好比亚迪,那必须价格要给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比亚迪有降价的资本和底气。这里面也分为三点来看,一来是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众所周知,磷酸铁锂的成本大幅下滑,比亚迪有了降价的空间,能让利也是情理之中。
二来是比亚迪有技术支撑,诸多的自研核心技术傍身,雄厚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团队支撑,技术加持,比亚迪拼产品力也不怕,当然有资格发难。
第三点就是比亚迪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规模化效应,售前和售后产业链整合能力,高销量保证的产能和规模化效应,都是比亚迪的仰仗,全行业也鲜有能够实现这么高效垂直一体化的规模,对于成本的控制更有话语权,也自然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
第三个原因,理论上的市场供需关系,商品火爆价格就坚挺,前提是建立在需求旺盛,产能跟不上的情况下,咱也不知道以往的车是真的产能跟不上,还是饥饿营销手段,反正现在比亚迪释放的信号和展现的实力就是,产能完全跟得上,当产能跟得上,分摊的成本更低,产品就跟有降价的空间了。
第四个原因,比亚迪在推动车市的淘汰赛,通过激烈的竞争,让没有资本和技术支撑的车企逐渐淘汰,让市场份额更集中到头部和主流车企品牌中。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品质,也能推动行业稳定有序健全发展。
比亚迪降价的原因知道了,降价的空间从何而来也清晰明了,下面就是关于还会因为谁降价的猜想。我们上面说了,比亚迪下一个降价动作的信号就是朗逸和轩逸降到6万多的时刻。那么在此之前,比亚迪都会作壁上观,看车企应战吗?不会,比亚迪还有后续动作,不是降价,而是技术上的发难,这是今年比亚迪的两个大方向,一来是价格下去,二是技术上来。比亚迪整车智能理念的提出,让很多车企都汗流浃背,从规模和实现落地可行性的角度,比亚迪的对手并不多。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