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楼里挂着一张特殊的日历,上面集中了2013年以来北京每天的PM2.5浓度。
颜色越深越红,空气质量越差,颜色越浅越绿,空气质量越好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宝贤说,从这张日历上可以明显看出,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气质持续改善
继去年首次达标后,今年北京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今年上半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刘宝贤和他的同事们充分发挥哨兵作用,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有了一股韧劲,就能练就过硬的本领。
白天,完成业务工作后,刘宝贤孜孜不倦地练习稳,准的操作技术,他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天练一个动作,晚上他看书学习各种环境监测书籍,补充理论知识凭着这份韧劲,一年后,刘宝贤在北京市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比武中获得冠军
2013年,我国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监测范围当时国内PM2.5源解析相关领域还是空白
刘宝贤当机立断,带领团队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PM2.5到底是什么成分,用什么仪器采集的国外的经验很难复制,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刘宝贤说
研究之初,刘宝贤和他的团队借鉴了PM10源解析技术系统的研究方案,但PM2.5和PM10的污染特征差异很大,采样器中的滤膜堵塞,样品采集失败问题一个接一个,研究一度陷入困境
我们低估了PM2.5源解析的难度刘宝贤担起责任,带领团队继续研究从2012年初到2013年底,两年时间里,他们在市区,郊区,工业区,道路等地采集污染物,放置采集了上万张滤膜,分析污染物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和模型计算
2014年,北京首次发布PM2.5源解析研究成果,成为全国首个发布PM2.5源解析报告的城市。
建立高密度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大气污染治理逐渐转向精细化,对监测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以前,北京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用传统技术建立的,评价城市空气质量只有30多个点难以支撑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尤其是难以覆盖街道,乡镇,村的管理提示执法人员只能上街检查污染情况
用传统技术把网络铺到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是不现实的,占地面积大,投资巨大刘宝贤认为
刘宝贤和他的同事们想到了用一种小型,智能化,成本相对低廉的传感器监测终端,作为原有自动监测系统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从人工到智能,通过认知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高密度监控
最大的挑战是数据质量R&D要做场景测试,气象条件越差越好刘宝贤说
凌晨突然下起暴雨,天气恶劣,但在刘宝贤眼里,正是研究高湿度天气下质控模型的好时机他迅速召集队员,在暴雨中调试设备,整理汇总数据,最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设备的质量控制问题值得为蓝天而战!刘宝贤说
就这样,北京首个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日常的研究探索中投入使用从2015年开始,刘宝贤带领团队架设了1000多个小型传感器,覆盖了全市300多个街道和乡镇,就像安装了一台诊断北京大气状况的高精度CT机
在高密度监测网络提供的海量数据支持下,刘宝贤带领团队结合气象,地理,污染源信息,建立了从污染结果到污染原因的追溯体系。
通过该系统,可以准确识别和曝光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区域,为精准执法和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提供直接依据刘宝贤说,现在执法队员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查,执法效率大大提高
有信心收获越来越多的蓝天
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的基础不管是什么情况,监控数据都不能中断,不能出错刘宝贤说
工作中,刘宝贤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对于磷酸雾,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等高难度项目,他不畏严寒酷暑,一次次爬楼梯,爬烟囱,不怕无聊,一遍又一遍重复实验步骤至今,刘宝贤保持了10多年百万次环境监测数据零失误的记录
如今,刘宝贤肩负着新的任务2013年以来,北京开展了三轮PM2.5污染源解析,为污染防治奠定了基础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新一轮污染源解析将以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刘宝贤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两种污染物的监测,更要关注它们的前驱物——挥发性有机物
目前,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还不稳定要做到长治久安,达标,还是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刘宝贤说,未来,我们将深化实施‘一微克’行动,重点推进减污减碳协同,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协同联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收获越来越多的蓝天
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中国梦,刘宝贤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不懈努力。
人民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