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三星电子工厂2021年通过对废气处理设备的升级改造,使颗粒物及非甲烷总烃的排放量每年减少了5吨。这是企业在环保发展方面的具体行动,更是中国三星秉持“绿色经营”理念的缩影。
当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中国三星早已将“绿色经营”的理念付诸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从工厂的节能减排举措到各个产品中的环保意识,绿色,已成为这家全球领先科技企业的发展底色。
以绿色生产推动双碳发展
相比重工业厂房,宽敞干净的科技产品生产线似乎自带环保属性。但实际上,高科技企业要实现双碳目标实则更难,因生产工序复杂,牵涉大量精密设备与仪器,若要实现更好的环保表现,任何零件的细微改动都是关键。来自三星(无锡)电子材料工厂的工程师,凭借对零件尺寸的优化让企业在减碳发展的道路上再进了一步。
冷冻泵是三星(无锡)电子材料工厂的基础生产设备之一,去年,该厂工程师在以实现减碳为目标的科研实验中发现,该设备内用于引导液体循环的叶轮在尺寸上存在优化空间。如果适当缩小尺寸,可在冷冻泵马达电量下降的同时提升水泵流量,带来更好的生产能效,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添砖加瓦。
↑三星(无锡)电子材料工厂的冷冻泵
但要具体实现这一“此消彼长”的节能效果,还需经过反复测试与技术改进。对此,工程师展开了对冷冻泵的运行数据分析,经过长期观察与计算,最终确定了叶轮尺寸的优化数值——530毫米,相较之前缩减了80毫米。新零件投入日常生产后,冷冻泵的能源消耗显著下降。据统计,通过这一设备零件的改进,工厂年节约260万千瓦时的电力,若按2021年我国居民每月平均使用69千瓦时的统计数据计算,相当于约37,000人一个月的日常生活用电。
改良设备只是中国三星在实践低碳环保发展时采取的方法之一。采用新的设备来调整工艺流程,也是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天津的三星高新电机工厂就是践行这一方式的代表。
摄像头传感器是来自这家工厂无尘车间的产品,其表面的清洁工作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产品整体质量。在传统制造方法中,多采用棉签蘸取酒精擦拭传感器的方式去除表面的灰尘,这会带来一定挥发性有机物。据该厂员工郑旭介绍,工厂通过一套异物去除设备替代了原有的操作流程,利用空气对传感器进行吹扫以实现表面清洁,并同步配合异物检测系统,有效降低了挥发性有机物产生,使该车间酒精的使用量每天减少约3kg。
同时,在工厂气体排放的末端治理方面,三星高新电机工厂还增加了活性碳箱设备,以延长废气在管道中的滞留时间,进一步提高净化吸附的效率。最终,在多项优化气体排放举措的合力作用下,工厂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高效达标排放,成为科技企业的环保发展榜样。
↑《2021中国三星环境报告书》
不难看出,中国三星正通过一系列体系化、创新性的节能减碳举措,为高科技产业的绿色发展开拓新路。据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三星环境报告书》数据显示,目前,三星电子和三星显示在中国的生产工厂通过全额购买国际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I-REC),以达成电力使用100%的碳中和。
用环保产品描摹绿色未来
除了生产制造环节的环保举措外,三星对低碳环保的坚持也借由产品影响了更多人。消费者可以通过使用三星的产品来感受三星的环保理念。
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2016年以来,三星一直在Galaxy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上使用聚酮材料,这种材料有助于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今年,Galaxy系列手机的环保方案再度升级,将废弃渔网变成了制造手机的新材料,已应用于今年上半年和国内消费者见面的Galaxy S22系列手机中,是组成部分手机支架和S Pen内盖等部件的材料之一。
↑三星Galaxy S22系列手机以环保零件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同时,三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也在产品中得以实践。例如,最新款的三星Neo QLED 8K电视不仅通过减轻产品重量和使用功耗获得英国碳信托“减少二氧化碳”的认证,还采用了内置太阳能的电视遥控器。它可以通过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室内照明完成充电,或将室内Wi-Fi路由器发出的2.4GHz射频无线电波转化为电能,预计将节省约1.4亿节5号电池,减少约8,00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近46万棵树一整年减少的碳排放量。
↑三星Neo QLED 8K电视与环保遥控器
而在消费者较为陌生的半导体领域,三星同样做了诸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截止2021年,三星已有18款半导体产品获得了“碳足迹”认证,6款半导体产品获得“低碳标签”,是这一行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据综合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间,全球范围内的三星高效节能产品已减少了近2.431亿吨的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15亿人使用冰箱一年时间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低碳发展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在“绿色经营”理念的引领下,三星早已率先行动,从生产环节的技术演变、到产品端的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是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践行者。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